贸易额下降,全球贸易酝酿哪些变化?

来源: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24-01-02 08:05

自2022年年中至今,全球贸易持续呈现负增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计2023年全球贸易总额将降至31万亿美元以下,比2022年创纪录水平下降5%,其中货物贸易额将萎缩约2万亿美元、下降7.5%,而服务贸易将增长约0.5万亿美元、增长7%。展望2024年,由于全球热点地区冲突持续升级,全球贸易前景依然“高度不确定且普遍悲观”,全球贸易格局越来越多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和钳制。

除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热战外,当前大国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更多表现为贸易战、金融战、技术战和出口管制、贸易救济、网络攻击等强制性制裁措施形式,并以国内生产替代离岸和外包,从而引发全球贸易格局嬗变。首先,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降低了经济增长预期,2023年世界主要大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疲弱,工业产出前景黯淡,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对2024年经济前景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其直接影响了贸易格局;其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放大了大宗商品市场不确定性,加剧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成为导致全球贸易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扰乱了全球供应链,2023年世界各国普遍实施更广泛的国内产业支持政策以减少对外国供应链依赖,年末胡塞武装在红海行动中不断升级,全球供应链延伸的经济和非经济成本显著提高;最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大了贸易限制措施使用力度,2023年世界各国非关税措施大幅增加,成为阻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尚无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产业链累积影响的明确定量评估,但毫无疑问,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将使世界各国市场主体重新评估全球贸易相互依存的相对收益和负外部性,主动或被动将上下游产业向双边政治关系良好的友岸转移。从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等高新技术,到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无形资产,再到能源、粮食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最易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影响。尤其自2022年底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表现出对政治立场一致贸易伙伴的偏好,“友岸外包”趋势更加明显。

从地缘政治紧密度来看,即以世界各国在联合国大会投票所反映的外交政策立场相似性来衡量,以2022年一季度贸易额为基期进行计算,2023年三季度地缘政治紧密度较高的国家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6.2%,地缘政治紧密度一般的国家间双边贸易额下降了4.4%,而地缘政治紧密度很低即趋向对立的国家间双边贸易额下降了5.1%。从贸易集中度来看,即以测量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来衡量,以2022年第三季度贸易额为基期进行计算,2023年三季度全球贸易集中度增长了8.7%,即贸易伙伴多元度普遍下降,各国显著趋向于主要贸易关系。

在区域层面,东亚地区和北美地区呈现小幅复苏迹象,而地缘政治紧张地区普遍疲软。相较于2023年二季度货物贸易额,2023年三季度东亚地区进口增长了3%、出口下降了1%、区域内贸易增长了3%;北美地区进口增长了1%、出口增长了1%、区域内贸易增长了2%;非洲地区进口下降了4%、出口持平、区域内贸易下降了6%;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以及欧洲地区均进口下降了4%、出口下降了1%、区域内贸易下降了5%。

在具体国家层面,乌克兰危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以及中美贸易关系“去风险化”在塑造关键双边贸易趋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双边贸易依存度来看,即以两个经济体双边贸易额占两者贸易总额的比值来衡量,相较于2022年贸易额平均值,2023年三季度乌克兰对欧盟贸易依存度增加10.0%,俄罗斯对中国增加8.0%,哈萨克斯坦对欧盟增加2.9%,伊拉克对中国增加2.8%,澳大利亚对中国增加2.5%,越南对中国增加2.3%,沙特阿拉伯对欧盟增加2.2%,美国对欧盟增加1.3%;相反,俄罗斯对欧盟贸易依存度减少6.4%,美国对中国减少1.8%,越南对美国减少1.4%,韩国对中国减少1.4%,日本对中国减少1.2%,土耳其对俄罗斯减少1.2%,智利对中国减少1.1%,中国对美国减少1.0%,欧盟对俄罗斯减少0.7%。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面对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迁,中国应依托以经贸为基石的多双边合作超越地缘政治裹挟并建立更广泛伙伴关系网络。其包括但不限于:推动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优化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打造更强韧和融合的区域产业链,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主体形成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外循环的“共轭环流”;以企业为构建自主可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单元,完善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及数字转型、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从而加大中国与全球经济利益联结的广度和复杂性,通过促进包容、韧性、绿色、可持续的国际经贸合作,维护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安全。


附件:

    Baidu
    map